没事哈啦

Sitetag5438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忘我工作是美德嗎


居住非洲南部的布希曼人(法新社),幾千年來,他們做得少,每天工作約2小時到3小時;吃得好,每天2500大卡熱量;玩得樂。


居住非洲南部的布希曼人(法新社),幾千年來,他們做得少,每天工作約2小時到3小時;吃得好,每天2500大卡熱量;玩得樂。


1920年曾到中國講學的英國哲人羅素,不是一個特別熱衷狂熱工作的人。在他1932年的發表的論述《閒散頌》中,羅素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可以有效運作,人們平均一天應該只要工作4個小時就足夠了,其他的時間,可以投注於科學、繪畫或創作等。羅素以為,如此可以讓一個人享受在工作之外,生活中其他的需求和必要。

身心俱疲過勞死

羅素的主張,聽來是否有點天方夜譚?可是,羅素並非異想天開。無獨有偶,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1930年發表的前瞻性論文《我們子孫輩的經濟前景》中,除了預測,當時的經濟大蕭條最終「只是一次短暫的調整期」,百年後,到2030年,英國的人均收入將提高4倍到8倍外;凱恩斯並預言,到21世紀初,人們平均每周的工作時數將縮減到每周15小時。

然而,羅素和凱恩斯,這兩個20世紀的思想和理論大師,一定做夢都未料到,他們的期望或預測,會錯的那麼離譜。科技精進,不但未縮短人們原本每周工作40小時的時間表,在21世紀的今天,許多區域和工作範疇的工作時間,不減反增。

愈來愈多的人發現,自己不是每周工作15小時,而是,每天工作15小時;或者,愈來愈多人發覺,自己幾乎,「醒著的時候都在工作!」

資訊快速,科技發達的時代裡,人們的渴望和需求似乎也追著資訊運作,並且更加無法停歇。身心俱疲的猝勞死,在已開發國家的案例,遠高於開發中國家。去年夏天一名歐洲年輕人在美國銀行實習時,因工作過度突然死亡,在歐洲引發廣泛注意和強烈批評。

倫敦的獨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F)提出,應該把目前每周平均40小時的工作時間,減少到每周30小時,以期確保勞工身心均衡,主張向荷蘭每星期工作4天看齊,或者,應效法比利時政府,給予所有勞工要求縮短工作時間的權利。

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發表了一項統計,顯示長時間工作與有效生產,未必畫上等號。希臘是OECD統計中工作最勤奮的國家,希臘人每年平均工作時間為2000小時;生產率比希臘高出70%的德國,每年的平均工作時間則為1400小時。

其實,凱恩斯預測每周工作15小時,未必是全然的白日夢。居住非洲南部的布希曼人(見圖,法新社),幾千年來,他們做得少,每天工作約2小時到3小時;吃得好,每天2500大卡熱量;玩得樂。儘管長期以來,人類學家和其他社會學者一直對布希曼人這種過於簡單的生活表示質疑,但英國人類學者蘇茲曼認為布希曼人、這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汲汲營營的現代世界裡,凸顯了「原始的富足」。

3個8是好制度

不幸的是,隨著土地消失,布希曼人如今漸淪為契約的奴隸,他們的「原始富足」飽受威脅,伴之而來的是健康和酗酒問題。從某個角度而言,布希曼人當前的處境,可說是人類社會演進的一個小縮影。狩獵時代面臨的威脅是猛獸;工業文明時代猛獸可能轉化成上司或老板。


英國作家布廷在她的《心甘情願的奴隸》一書中,揭露了英國中產階級在工作壓力下產生的緊繃和陰晴情緒,尤其是在職場人力縮減,沉溺工作的情況更變本加厲。然而,她也點出了,我們陷入超負荷工作狀態中,多少也有心甘情願的意味,以致把自己的人生弄到緊繃、疲憊和消化不良。

辛勤工作是我這一代的人生態度和守則之一,但忘我工作真是無可非議的美德嗎?1866年日內瓦大會上,國際工人協會要求確立8小時制度:8小時工作、8小時自我支配、8小時休息。畢竟,培養自己的興趣,關懷他人,也是人生的一種工作。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