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哈啦

Sitetag5438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接納"不完美"更健康

出處:金黔健康 > 心靈世界 > 生活心理 正文


接納"不完美"更健康


每個人都難免有不完美的地方,
於是,人們有時會不惜代價、竭力裝成人人喜歡的好人,
活得很累很不健康。
事實上,我們的每個缺點背後都隱藏著優點,
每個陰暗面都對應著一個生命禮物:
好出風頭只是自信過度的表現;邋遢說明你內心自由;
膽小能讓你躲過飛來橫禍;
潑婦在有些場合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只要我們真心擁抱自己,纔能活出健康的生命。

  別人就是自己的鏡子   

近一年來,我一直跟一位名叫蕾切爾的年輕女士合作,
共同在邁阿密開辦心理輔導課程。
蕾切爾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很聰明、很有才幹。
她起初對我非常崇拜,我們兩人在一起時,
她總是誇我有多麼聰明,能力有多麼強。

  我並沒有對她的贊譽之詞照單全收,
而是經常找她談話,努力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潛能。
蕾切爾的情況就屬於積極投影,
因為她把自己的積極特質投影到了我身上。
我成為了她的鏡子。
因為她並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能,
所以只能通過我來認識她自己的陰影。
那些我所表現出來的、令她崇拜的特質,
其實只不過是她自身潛能的反映而已。

  當你崇拜某些人時,
其實是在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特質投影到他們身上。
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來,發掘自己的積極特質,
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別人,就可以像你所崇拜的人那樣取得成功。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
關鍵在於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
而不是把自己刻意壓抑的特質投影到別人身上。

  只有承認和接納了你身上具備的所有特質,
你纔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特別反感某一類人,
就應該尋找自己與他們的相似之處。

  幾個月之前,一位名叫南茜的朋友來拜訪我,
我邀請她跟我一起去聽勵志講座,
主講者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勵志大師之一。
講座結束之後,南茜對我說,那家伙真失敗,
太過自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我感到非常驚訝,問她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她猶豫了一下就答應了。

  主講在一家世界五百強的公司擔任顧問。
他已經出版了許多勵志書籍和磁帶,收入頗豐,
單單一場演講的出場費就高達5000美元。
他結婚已經20多年了,有3個健康的孩子。
而南茜跟丈夫離了婚,沒有孩子,跟家人也很少聯系。
她失業,體重超標,並且患有好幾種疾病。
她還欠下了超過50000美元的債等。
南茜讀完紙上的內容,我問她:『假如我現在去找10個人來,
把這張紙的正反兩面給他們看,你覺得他們會認為誰比較失敗?』

  起初,南茜根本不願開口說話,
因為我說她是一個失敗者,這觸動了她最脆弱的神經。
我對她解釋,她只有承認和接納了自己作為失敗者的一面,
纔能把握自己的生活。
她之所以說那個主講者很失敗,
是因為她把自己作為失敗者的一面投影到了他身上。
幾個小時之後,南茜終於意識到,
她在內心深處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這樣的想法讓她非常痛苦,
所以她總是刻意去壓抑它,否定它的存在,
總是把自己的失敗投影到別人身上。
南茜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
終於能夠接受自己作為失敗者的一面,
放下心中的包袱,開始新的生活。
現在,她已經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不僅收入豐厚,而且生活非常幸福。

  俗話說得好:『只有自己纔能認清自己。』
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往往是我們自身的投影。
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納自己的這些特質,
就可以用更自然、更輕鬆的眼光看待別人。
有人說,空氣對鳥兒來說是一個謎,
水對魚兒來說是一個謎,人對自己來說是一個謎。
我們很難直接認清真實的自我,
只能把周圍的世界當成鏡子,從鏡子裡看清自己的形象。

  只有理解了恨纔能理解愛

  在我的心理輔導課上,有一位女子哭泣著站了起來。
她的名字叫奧黛麗。
她告訴我,她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因為她心中懷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想法,
這讓她感到無比羞恥,她對自己的女兒懷恨在心。
她用讓人幾乎聽不到的細微聲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
『我恨我的女兒。』
教室裡的所有學員都注視著她,
一些人眼睛裡充滿同情,另一些人則流露出嫌惡的表情。

  我跟奧黛麗談了一會兒,對她解釋,
這樣的想法並不是不可原諒的,
她必須接受自己心裡對女兒的恨意。
然後我對學員們說,有孩子的人請舉手。幾乎所有學員都舉起了手。
我讓他們閉上眼睛,回憶自己過去是否有對孩子產生恨意的場合。
所有舉過手的學員都承認,他們至少經歷過一次這樣的場合。
然後我要他們調動起想象力,想出這種恨意可能帶來的好處。
有人認為這可以讓他們清醒,有人認為這可以加深他們對孩子的愛,
也有人說這可以讓他們好好發泄一下。
所有人都意識到,其實他們並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盡管他們並不願意恨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時候就是會感覺到恨意。

  直到這時奧黛麗纔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情況並不特殊。
我向她解釋,我們都需要體驗憎恨的感覺,只有理解了恨纔能理解愛。
只有當我們刻意壓抑心中的恨意時,它纔會對我們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
我問奧黛麗能不能接納自己心中的恨意,
接受它的饋贈,而不去刻意壓抑它。
她仍然低著頭,面露羞愧,於是我給她講了個故事。

  有一天,兩個男孩子跟著爺爺一起出去郊游。
他們在林子裡走了很遠的路,來到了一間破舊的倉房前。
他們一走進倉房,其中一個男孩子立刻生氣地叫道:
『爺爺,咱們出去吧。
這裡面全都是馬糞的味道。』
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他的新鞋子沾上了馬糞。
爺爺還沒來得及開口,就看見另一個孫子在倉房裡興高采烈地跑來跑去。
『你為什麼這麼高興?』爺爺問。
男孩子抬起頭:『這裡既然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有匹小馬可以騎。』

  教室裡十分安靜。奧黛麗抬起了頭,容光煥發。
她理解了故事的含義:她心中的恨意或許預示著更寶貴的東西,
就像故事裡的馬糞預示著附近有匹小馬一樣。
她的態度一經轉變,多年來壓抑的能量立即釋放出來。
她意識到,心中的恨意是她本能的防禦機制,
可以讓她在愛著女兒的同時,又能維持自己的私人空間不受侵犯。
盡管這恨意曾給她造成過巨大的痛苦,
但它也是她檢視內心陰影、找回完整自我的催化劑。

  她的收獲還不止於此。兩個星期之後,奧黛麗的女兒給她打來了電話。
奧黛麗決定冒險嘗試一下,把自己多年來的真實想法,一股腦兒告訴了女兒。
她的話音剛落,女兒就放聲痛哭,哭了好久纔停下來。
女兒告訴她,這一哭把自己多年來壓抑的感情,
以及對母親的恨意都釋放出來了。
女兒約奧黛麗共進午餐,母女兩人坐在餐桌前,
彼此都感覺與對方的關系親密了許多,
這樣的親密是她們過去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她們彼此約定,從此之後再也不刻意壓抑心中的感情,
因為只有這樣,她們纔能保持更親密的關系。

  我們身上的每一種特質,心中的每一種感情,
都可以讓我們得到某一方面的收獲。
陰影是我們內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陰影之所以為陰影,是為了讓我們的意識注意到它的存在,
只有這樣我們纔能去關注它,去尋找完整的自我。

  愚蠢也是一種力量

  當我們為自己的某些消極特質感到痛苦時,
就會本能地把這些特質掩飾起來。
有些時候,我們會矯枉過正,故意偏向這些特質的對立面,
以向自己和別人證明我們並不具有這些特質。
到頭來,我們往往會把自己和別人都愚弄過去。

  前段時間拜訪一位朋友時,我跟她的父親聊起了我的工作。
她的父親名叫諾曼,他對矯枉過正的現象很感興趣,希望我能實地演示一下。
於是我問他,他最不願意別人用什麼詞描述他。
他的回答是『愚蠢』。
我不禁笑了:『沒錯,看看你現在的樣子,絕不會有人說你是個愚蠢的人。』
諾曼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庭的緣故,沒能完成學業,
直到陪伴他三十多年的妻子去世,他纔回到離家不遠的一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那段時間,他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家與學校之間。
後來他順利畢業,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學校放假的時候,諾曼就四處旅行,參加學術會議,
舉辦關於人體健康和衰老過程的講座。
前不久,他還花了一個月時間體驗坐禪。
我認識的所有人都覺得諾曼既聰明又勇敢,
沒有人會把他跟『愚蠢』二字聯系到一起。
然而,諾曼之所以會如此努力地追求新的知識和體驗,
正是為了向自己和別人證明他並不愚蠢。
無論他有多努力,都會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
擔心別人發現他也有愚蠢的一面。

  要讓諾曼認識到這一點並不困難,
因為他確實有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微不足道。
事實上,『愚蠢』二字正是驅使他努力學習、體驗新鮮事物的原動力。
如果他對愚蠢這個詞沒有那麼強烈的反應,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了。
他很快就承認了自己也有愚蠢的一面。
畢竟,如果愚蠢不存在的話,聰明又有什麼意義?
矛盾的任一極端都不可能脫離另一極端而獨立存在。

  你往往會因為討厭某種特質而故意表現出相反的特質。
這等於是逼你朝固定的方向努力,限制了你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對愚蠢這種特質的厭惡,讓諾曼喪失了偶爾放鬆一下,享受閑暇時光的自由。
他在承認自己也具有愚蠢這種特質之前,從來不讀小說,也不打牌,
因為擔心那樣的生活會讓他變成一個愚蠢的人。
結果,他也無法享受這些休閑活動帶來的樂趣。

  所有人都有愚蠢的一面,也都做過愚蠢的事情,
並且將來還會繼續做下去。
關鍵在於我們看待自我、看待生活的態度。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就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
諾曼花了三年時間刻苦努力,為的是保持全班第一的成績。
如果他不能承認自己也有愚蠢的一面,
就只能繼續努力下去,直到自己身心俱疲。
何況有些人或許會認為,
他為了回學校讀書而放棄其他一些方面的機遇,
這本身就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我們越是逃避自身的某些特質,
這些特質就越是會以出乎我們意料的方式顯現出來。

  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納自己身上的所有特質,
就可以主導自己的生活,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場合下自由表現出不同的特質,
而不是為某些消極或積極的特質所左右。
只有當我們摘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人的時候,纔能擁有這種自由。

  當心成為偽裝大師   

我們之所以需要面具的遮掩,
是因為面具能夠在許多方面保護我們的心靈。
盡管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摘下面具,還原成真實的自我,
但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面具的作用。

  當那位僧人最終鑿開佛像外面的黏土外殼時,
佛難道會說『終於解脫了!我對這層黏土實在是深惡痛絕』嗎?
還是會為這層黏土賜福,因為有它保護佛像纔不至於被敵軍掠走,背井離鄉?

  不要成為偽裝大師

  我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的態度
作為保護自己的黏土殼。
似乎只要對自己說一句『這一切我都不在乎』,
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挺過去。
當我開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時,這層黏土就裂開了一條縫隙,
讓我得以窺見裡面金子的顏色。
然而,只有當我學會理解這層黏土存在的意義,以及它的具體成分
--我用來保護自己的各種觀念和情感時,
纔能最終打破它,讓內心世界重放光芒。

  你心中的黏土殼,就是你用來展示給別人看的那層面具。
藏在面具之下的那些特質,就是你內心的陰影。
陰影的內容往往與我們所展示的面具截然相反。
有些人表面上無比堅強,內心卻非常敏感;
有些人表面上風趣幽默,內心卻非常悲觀;
有些人表面上和和氣氣,內心卻非常暴躁;
有些人表面上聰明伶俐,內心卻總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許多時候,我們的面具實在太過完美,
不僅騙過了別人,也騙過了我們自己。
要想透過面具檢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這一點。

當我們感到不滿意、不高興、不痛快的時候,
這是我們的面具與內心陰影在相互衝突。

  要想改變生活,你必須首先改變觀念。
你必須承認面具本身的積極意義--保護你的心靈免遭傷害,
而不是一味把面具當成妨礙你實現夢想的阻力。
畢竟,面具也是你的一個方面,也是你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當你找回真實而完整的自我時,自然也就不再需要面具的保護了。
你用不著再偽裝成另一個人,用不著再掩飾任何東西。
大多數人之所以很難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不願承認『自我』的客觀性,
不願交出對自己生活和情感的控制權。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曾說:『我們記不起自己真正的身份--本性。
因為狂亂和害怕,我們到處尋找,
胡亂抓一個認同者,卻抓到一個正掉入深淵的人,
這種虛假無知的認同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所謂的「自我」。"

作者:  編輯: 張鈺

http://health.big5.gog.com.cn/system/2010/04/14/010778074.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